人民網成都2月18日電 2021年,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9天、同比增加13天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;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7.4%……今日,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召開2022年首場新聞通氣會。會議通報,2021年成都市空氣質量創下2013年以來最好水平,全市地表水質總體呈優,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,實現了“十四五”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良好開局。
“2021年,成都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強化精準、科學、依法治污,重拳出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自覺接受、主動配合第二輪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,成立市委、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主任(組長)的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、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,統籌構建碳達峰碳中和、污染防治攻堅頂層設計,積極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共建環境共保,以堅決態度和有力舉措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。”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楊斌平說,為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,成都錨定源頭治理,加快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;聚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,著力打好“十大攻堅戰”,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;圍繞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,堅持綜合施策,著力健全體制機制。
據了解,2021年,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9天、同比增加13天,優良率81.9%,PM2.5平均濃度降至39.8微克/立方米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;全市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7.4%、同比提升2個百分點,41個國、省控斷面全部達到年度水質目標要求;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%以上,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,農藥、化肥使用量總體保持零增長;新增污泥處置規模450噸/日,醫廢處置能力(含協同處置)提升至220噸/日;清潔能源占比提升至62.6%;綠色低碳企業實現主營收入2000億元。
“2022年,我們將以更高標準深入打好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‘三大戰役’,建設青山常在、綠水長流、空氣常新的美麗蓉城,不斷提高市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”楊斌平說。
針對成都城市發展處于關鍵成長期、產業發展處在轉型攻堅期,楊斌平坦言,雖然成都市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“三大戰役”取得了積極成效,但同時應該看到,通過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,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還有差距,現有治理效能還不匹配超大城市需求。
據介紹,2022年,成都市大氣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在總體思路上,將繼續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,更加突出精準治污、科學治污、依法治污,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,統籌污染治理、生態保護、應對氣候變化,深化“四大結構”調整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,以重點領域關鍵突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。在工作部署上,一方面聚焦市民反映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緊攻堅,讓市民切切實實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;另一方面聚焦污染源頭,加快調整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,合理設置階段性目標任務,突出工作重點,穩步有序推進降碳工作。在工作推進上,將著力做到四個“更加堅持”,即更加堅持問題導向、更加堅持依法監管、更加堅持指導幫扶、更加堅持改革創新。
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,堅決扛起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的“主干”責任,抓好減污降碳協同增效,力爭推動空氣質量盡快實現全面達標。深化結構調整,推進綠色低碳轉型。嚴控“兩高項目”,實施工業企業分類綜合評價制度,持續強化工業“散亂污”整治。利用水電優勢提高清潔能源占比,以鋼鐵、磚瓦、鑄造等行業為重點,全力推進以煤為燃料的工業窯爐淘汰及清潔能源替代。大力推進“公轉鐵”,加快新能源車替代、老舊車淘汰和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進程,試點建設低碳交通示范區和綠色物流示范區。加快推動中心城區大型物流基地(集散中心)、商品批發市場等非中心城區核心功能疏解。強化綜合治理,依法精準科學治氣。針對移動源、工業源和城市面源實行強化管控,重點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、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、移動源污染治理攻堅戰等戰役。深入開展餐飲油煙、汽車維修、工業窯爐等行業領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研究制定。著力推進涉VOCs排放重點園區、重點行業企業深度治理和原輔料替代,分步推進煙花爆竹全域禁燃禁放區域劃定工作。完善大氣監測體系,推動園區空氣質量和VOCs自動監測站點建設,建立完善跨區域智慧化監管系統,強化院士工作站科技治氣成果轉化運用。加強跨區協作,構建長效工作機制。完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聯合監管機制,強化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和聯防聯控,共同應對重污染天氣,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。
在水污染治理方面,圍繞國省控斷面達到年度考核目標、市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5%以上、縣城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%,持續實施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、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提質增效、工業企業治污減排、農村環境綜合治理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、水生態保護和修復6大行動,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。開展全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黑臭水體治理,實施陽化河等未達標流域達標攻堅,持續鞏固錦江流域治理成效;加快完善城鄉污水管網體系,提升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和運行管理水平;實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,“動態”清零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環境問題,推動水生態修復示范,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率。
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,以“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%以上,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,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”為目標,深入貫徹落實《土壤污染防治法》,加強源頭防控,鞏固完善分類管理,推進風險管控和修復,強化部門聯動和監督執法、落實考核評估等 6大行動20項工作舉措,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。加強農用地、建設用地、未利用地的土壤環境監管,持續推進用途變更土壤污染狀況調查,實施污染地塊負面清單和用地分類管控,積極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實施;完成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的目標責任書簽訂、自行監測、監督性監測、隱患排查及整改;啟動長江黃河上游土壤風險管控試點區建設;發布《成都市“十四五”土壤污染防治規劃》。